重症貓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醫院對重症貓的定義如下:
1. 消瘦超過生病前體重的1/4,例如四公斤瘦到三公斤。
2. 合併超過三項以上的內科疾病,其中有一項達強制住院標準。
3. 病情差到超過合理發展速度,三天內不採取積極治療,兩週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
透過本院超過七年的數據分析,一隻貓的病情會變成重症,主因是初期不適當的醫療方式,引發後續嚴重的併發症。再加上治療不如預期,主人很容易心慌,若醫師太忙且警覺性不夠,很容易導致主人的誤解甚至轉診,並在離開醫院時充滿不信任感,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但『被誤診』並無法正確的形容主人帶貓來本院的原因,一隻貓拖成重症,背後原因其實非常複雜,我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很多寵物醫療糾紛的文章,但雙方往往各說各話,難以判斷是非對錯。身為寵物醫療的工作者,我們應該要再進一步思考,引發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誤診』是怎麼發生的?
首先,誤診並非單一醫師的責任。事實上,一次的判斷錯誤不可能造成重症。人生病看了一次醫師覺得沒有改善,往往就會換另一家試試;台灣的看病文化,其實很不容易『因一次誤診而變成重症』。最主要是主人對病情的誤解,及普遍對醫療比較沒有概念,或對貓生病無病識感,因延誤就醫而導致死亡的情況這幾年越來越多。很多人寧可在網路上東問西問,相信陌生網友的經驗分享,也不願意儘早就醫,只怕踏入再一樁醫療騙局。

這裡導入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一般會認為高價位通常伴隨『高品質』的服務,感覺偏向線性的關係。但在寵物醫療,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狀況,就是寵物醫療品質其實更偏向高斯分佈:

很難想像,寵物醫療常常出現兩極的正負標準差,大部分的醫院都中規中矩,但很優異跟很扯的醫院比例差不多,代表消費者必須嚴選動物醫院。許多市調都指出,動物醫院經營時常偏離醫療本質,例如過度銷售處方飼料與保健品,對專業感大打折扣,寵物主人的風險指數與就診經驗並沒有因為動物醫院林立而降低與改善,種種矛盾的現象讓消費者(貓主人)時常很困惑,他們必須萬事google與問臉書,才能避免自己與愛貓被坑。

對於接手這樣的重症貓的獸醫師來說,總是必須逐一拆解每個case背後一團糟的故事,才能與主人釐清真相。因為根據我們數據分析,大部分的人都忽略病史的重要性,例如貓形如枯槁,理應已食慾變差好幾個月,卻告知只有一兩週,這種毫無病識感的主人對醫病關係來說是沈重的負擔,因為醫師必須非常有耐心的每天回答主人一樣的問題:『這樣會不會痛?』、『為什麼貓咪還是不吃飯?』、『為什麼還沒好?』

很多人養貓幾十年,卻對貓的健康狀態一無所知,有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貓太兇而無法帶出門,有的則是長期忙於家庭與工作自顧不暇。但現代人對於『科普常識』及『危機意識』的缺乏,導致對貓生病完全無警覺的比例遠高過我們的想像。

大部分重症的病程都能以類似的曲線圖解釋。主人開始意識到貓狀況很差時,貓早已生病兩、三個月以上。帶著濃厚的愧疚感,主人內心焦急的程度會破表,導致對治療決策三心二意,或造成家人間想法不同、各執己見,這些干預都無益於醫療進行。疾病的治療與藥物的作用均需要時間,大部分的醫療都有其標準治療模式與原則需要遵守,貓咪開始進行治療並不代表開始復原,更多時候指數與症狀還是會持續變差。若主人還是無法理解治療未達預期的原因,就要考慮放手讓貓出院,因為無法溝通的狀態對彼此都不會有任何幫助。

畢竟,『醫療的成功是團隊合作,而飼主的信任與配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多次的誤診』『不適當的治療』再加上『主人的錯誤認知』這三大要素,煉成一隻重症貓咪的主要配方。釐清這三者比例,主人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角色,對主治醫師而言,能更有效率的判斷疾病的因果關係。

相連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